





















小时候看见水池,总会好奇碰碰,让流水滑过掌心;即使长大后与海景楼无缘,假日到海旁海滨走走,亦足以治癒心灵。于1970至1990年代兴建的香港公屋,大都设有形形色色的水池,供住户休息乘凉嬉戏,闲话家常。可是近年不少屋邨水池均遭荒废或改建,而新建的公屋,据闻早在规划阶段已把池水拒诸门外。为什幺,不让我们亲近水?
要数经典的公屋水池,沙田沥源邨的花形水池、大围美林邨的马雅水池都一定榜上有名。可惜,综合房屋署及香港房屋协会回覆,今天本港203个公共屋邨中,只得13个喷水池仍如常运作。我们走访了近20个房署公屋,发现有些「改建」奇幻得令人发笑,例如黄大仙下(二)邨其中一个水池,喷嘴及池面均被水泥抹封,一旁却仍伫立「不准嬉水」的警告牌;南昌邨的喷水池早被清拆填平,却遗下昔日的水池泵房,四周围起盆栽及石头。既然公屋水池这般「废」,当初为何建池?
仅13个公屋喷水池仍运作香港园境师学会前会长姚宝隆,曾为房屋署设计公屋园境30多年,南昌邨、葵芳邨、葵兴邨均出自他的手笔,其中只得葵兴邨的乾塘水池仍在。公屋设计也许是铁板一块,但园境设计恰恰相反,姚宝隆表示水池不是为有而有,一切皆因地制宜,以葵兴邨为例,水池被4座楼宇围绕,位于广场中央,「葵兴邨一边是嘈杂的马路,一边是工业区,那只好让居民的视线全向邨内望。可以做什幺吸引人呢?如果种树,将来树会长大,居民从家中望出去,只能望见树顶;如果是供举办活动的中央广场,又带来噪音,于是决定做水池,吸引人到中央聚集。由于广场面积较大,所以希望水池同时融合动态与静态元素,住户可在当中穿插行走,又可以在池畔凉亭休息,同时欣赏水景」。
园境设计旨在透过运用山水木石,拉近城市人与大自然的距离,姚宝隆认为水是其中一项最易让人接触的元素。不管是欧洲具千年历史的公众广场,或是中国古代庭园,都会加入水元素。到了港式公屋,水池更有存在的必要。水池能作为地标,为地区建立身分,「每条邨都需要identity。公屋常常被骂条条邨都一样,易迷路,但水池可以让大众容易望到。它可以在中央或正门,大家入到邨,会觉得条邨有特色」。
水池不但为大众提供休憩空间,同时能凝聚社区,姚宝隆直言:「你要找空间,就唯有走出去。」不论公私营房屋,香港普通家庭屈居数百呎斗室,少不免都想出外走走舒口气,「现在的人很少与邻居交流,许多时候要靠公共空间。你见许多长者在屋邨楼下休息,女的闲话家常凑凑孙,男的就下棋。另外你见东涌那个喷水系统,一喷水就吸引好多小朋友玩」。水池还有一项实际功能——降温,「热岛效应」下的香港,城市温度偏高,水池能同时聚集男女老幼,边乘凉边聊天。
昔日屋邨地标凝聚社区空间水池、喷水池,以及一切流水设计,在园境设计的术语中,均称为「水饰」。《香港规划标準与準则》规定每个住宅小区空间都要达到指定绿化覆盖率,但水饰不在计算範围内,即是必须要有「绿」,但可以没有「蓝」。「所有发展项目都要跟这本天书,虽然叫『準则』,但如果你不跟随,规划署一定唔批。」姚宝隆认为这变相限制了设计。他曾向署方争取把水饰也计算进覆盖率中,让水与植物一样,成为住宅空间的必要元素,最终不果,「对方反驳,认为设计师会(懒惰)兴建一个大水池便了事,不做绿化」。虽然水饰不是必须的公屋设计,但回望1970至1990年代的公屋,不少均加入了水饰,姚宝隆表示新市镇发展是其中一个原因,「新市镇空间较大,设计可以大手笔一点,水境亦可以大许多」。
今天水饰几乎在新一代公屋绝迹,不少旧公屋水池亦已乾塘或改建。对此,房署以书面解释「过往曾因应公屋租户对邨内卫生或喷水池损耗情况,将个别喷水池改建,喷水池并不是标準装置,项目只会在绝对需要与设计概念(如生态主题)相匹配时才会提供」。当中署方提及的「生态主题」例子,2012年入伙的东汇邨的水池是其一。然而东汇邨的水池,是经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郑炳鸿争取,由下而上推动才有的设计。郑炳鸿回应:「算是房署格外开恩,都不太满意该设计,但总好过无。」
加入生态教育未来水饰出路?当年郑炳鸿因倡导「启德河绿廊社区教育计划」而得悉河道附近将落成新公屋,遂向署方争取于邨内建设水饰,让「两水」呼应,并达至生态教育目的。然而,是次只属破例,「我的理解是,房署并无意在将来的公屋加入水饰,设计师亦下意识避开相关设计」。对于水池卫生问题,以及曾发生数宗溺毙意外,他批评房署若以此为由而一刀切水饰设计,只是懒于管理的藉口,「私人屋苑也有许多水池,又不见有人死?房署是否应该反省?管理应是副线,让人生活得更好才是主要目的,现在房署却因管理困难而不建水池,根本是本末倒置」。郑炳鸿认为人有亲水性,水是公共空间的必要元素,房署应恢复现有的公屋水池运作,并优化设计,「它们本来是为建成水池而设计,改建成任何其他用途都不合适。问题不在于水,而是如何使用水!」另一方面,为未来公屋加入多元化的水饰,「旧公屋水池只有观赏功能,但新一代应同时达观赏、互动及教育目的」。东汇邨水池加入了生态教育概念,算是新一代公屋水饰的雏形。池中养了鱼、龟,亦种了植物,形成微观生态系统。在启德河的社区教育过程中,周边学校的学生可以参观,老师亦可利用这个生态池向学生说明,这可会是未来公屋水池的参考?
■全港公屋仍运作喷水池名单˙房屋署公屋(入伙年份)1. 沥源邨 19752. 黄大仙下(二)邨 19823. 蝴蝶邨 19834. 长亨邨 19905. 丽安邨 19936. 厚德邨 19937. 天瑞(二)邨 19938. 华心邨 19959. 慈乐邨 1995-200410. 兴东邨 199611. 田湾邨 1997˙香港房屋协会公屋(建成年份)12. 家维邨 1984-199313. 祈德尊新邨 1989电邮:feature@mingpao.com